“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深圳技术大学的老师,都以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匠人品质、人文情怀的新一代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官微特别推出《师道匠心》系列报道,带大家一起认识深圳技术大学国际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师道永续,匠心传承。
2018年5月,正在筹建中的深圳技术大学迎来了一位重量级教授,他从事国防科学基础与应用领域的研究已近三十年,在超强超短脉冲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理论、模拟与工程应用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他曾是新加坡国防科学研究院(DSO)物理学家和终身高级研究科学家(staff SMTS)、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研究员、浙江大学兼任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兼职教授……
谈及离开北京来到深技大的缘由,他说:
“ 我不是什么大咖,加入深圳技术大学,是希望将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和知识经验利用好,培养好人才,给国家优秀的年轻人建立一个优异的科研、学习环境,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成。”
他是深圳技术大学工程物理学院院长——
周沧涛
求学与探索:
未知领域总会充满乐趣
在周沧涛的求学与科研经历中,充满着许多令人讶异的、机缘巧合式的转折与变化,也总流露出一种他特有的、积极乐观而果敢无畏的心态。
“高考那会儿我最想学的其实是化学”,已在物理这条路上走了这么远的周沧涛这样说。
一位优秀的老师无疑有着令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的魅力,周沧涛在考大学时将三个志愿都填写了“化学系”,便是受到了他高中时化学老师的影响。这种求学之初萌生的兴趣,往往足以成为坚持钻研的燎原星火,也容易在未如愿时变成一种挥之不去的遗憾。但对入学时发现自己要去物理系的周沧涛而言,考上大学的意义,要比专业上的一点“小区别”重要。
“那个年代,农村学子考上大学非常不容易。当时总是‘数理化’放在一起说嘛,我就觉得物理也可以。等有些东西逐渐学进去了,慢慢就也喜欢上了。物理很好玩的。”
从助学金里节衣缩食省出钱来购买专业相关的外文书籍,为了想找的几处资料从图书馆扛回好多大部头,打印论文时用老式的打字机“噼噼啪啪”一个个字地敲,空着公式和图表的部分手写补充,如果不慎打错了就要把出错的部分剪掉、粘贴、再复印……
时隔多年,周沧涛回忆起这段踏入专业领域之初的求学时光,用透着喜悦的语气提及了这样一件件小事,这背后的艰辛与一路上付出过的诸多努力,都被笑着带过。
在他看来,学习时“努力是必须的”,而未掌握的知识与待探索的未知总会充满乐趣、“非常好玩”。他也认为,在科研之路上,积极乐观的心态尤为重要,“探索未知的领域当然不容易,这要求我们有冒险精神,更要有强大的内心。”
科研与贡献:
“折腾”背后的积极果敢
以果敢无畏为底色的积极乐观,总能在生活的变化中带人勇往直前。这样的心态在1995年周沧涛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科学系做博士后时进一步显现了出来。此前,周沧涛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跟随贺贤土院士读博士,由硕士时期理论物理的学习转而接触激光核聚变领域,毕业后便留在所里做研究。在科研生涯正待扬帆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他决定出国做博士后及工作。
当他来到新加坡,面对的却是信号数据处理,“当时就傻眼了,也没老师教,只能自己摸索,自己写程序、自己做可视化、自己搭建实验平台,甚至去野外采集实时数据。”十年的时间在埋头研发非线性信号处理理论与算法、实时信号处理软件、硬件测量系统等项目的忙碌中过去了,到了1999年,周沧涛已成为新加坡国防科学研究院(DSO)物理学家、终身高级研究科学家(staff SMTS)。
回顾其间身在异国他乡的不适应,以及陌生研究领域带来的种种困难,他仍旧将之浓缩成了一种“好玩”的叙述:“这一块的内容我之前没接触过,觉得又有新东西可以玩了,从非线性理论、到神经网络、到信号处理,从电路板设计、到地震传感器、到实时检测分类系统,也挺好。”
2005年,因不愿放弃国籍,周沧涛从新加坡辞职回国,加入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重新走进了激光核聚变领域,再一次为国服务。
又一个十年间,经历了兜兜转转、有扎实理论基础又积累了多方面应用经验的周沧涛开始在科研之路上大放光彩,他先后担任了国家某重大科技专项“新点火途径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某重大科技专项物理专家组成员、国家高技术863“惯性约束聚变技术主题”超强激光技术专题专家组成员,主持完成了十多项国家国防科研任务,撰写了大量国防科研技术报告,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基础科研项目,并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重点专项“强激光驱动新型粒子源和辐射源”项目负责人;在研究领域核心专业刊物上发表150多篇论文,其中多数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周沧涛院长一行前往北京大学物理实验室调研考察
就在一切平稳顺当的时候,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周沧涛却做了一个会给他带来极大变动的决定:他选择了离开生活工作于兹多年的“老地盘”北京,来到深圳这个他完全不熟悉的城市,加入一所当时正在筹建中的大学——深圳技术大学。
“老朋友们都说,我这人太能折腾了。但这是有原因的。”
关于为什么会选择加入深圳技术大学,周沧涛说:“对我自己而言,从山沟里走到今天,是国家和时代给予的机遇,我也想为培养下一代优秀年轻人贡献更多的力量。我十分赞同深圳技术大学的办校理念,在这样一所各方面都崭新的学校里,有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能力,找到最好的人做最好的事。”
热忱与重任:
从中心到学院的稳步发展
过去几十年中,超强超短激光的持续迅猛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实验手段与极端物理条件。极强的激光光场可将物质迅速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也进入了强相对论非线性光学的全新范畴。在其推动下,基于等离子体的激光加速粒子、激光惯性聚变核物理等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它们不仅在医疗、能源、材料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而且为探索粒子运动、结构以及性质等前沿基础物理问题提供了很强大的手段和条件。
2018年,在激光领域有着诸多研究成果的周沧涛,带领着他所负责的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强激光驱动新型粒子源和辐射源”项目组,来到了深圳技术大学。先进材料测试技术研究中心随之设立,周沧涛任中心主任。
在一年之内,先进材料测试技术研究中心引进了数名院士、深圳市认定的国家级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吸引了多名优秀青年学者来到中心进行访问合作研究。2018年9月28日,贺贤土院士工作站依托中心成立,更有力地集聚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向着以先进材料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为主体的高水平研发平台稳步迈进。
周沧涛院长与深技大客座教授贺贤土院士等参观校园
今年初,在先进材料测试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深圳技术大学成立了工程物理学院,由周沧涛担任院长。
“我这一辈子没做过领导,最大的官是研究组的副组长,那还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周沧涛坦言,在来到深技大之前,所从事的工作一直需要理论、模拟和实验相结合,但并没有建设精密激光实验室的经验。来中心后,带领团队人员开始了实验室土建、超净空间的设计,开始了高功率激光器和计算机集群的参数指标、预算、投标和采购过程,如今更肩负了一个学院。思及如何为年轻人提供尽可能优异的学习研究环境、让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学到真本领,他在干劲满满、热忱投入之余也不免会感到一种重任在肩的压力。
因而关于工程物理学院的规划,周沧涛想得很细致,从基础课程的师资需求,到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建立,再到未来有我校特色的研究方向推进,要稳扎稳打地“一步步来”、“一个方向一个方向地走”。
“大学物理对理工科学子而言非常重要。”周沧涛对这门基础课程十分看重,也为授课教师的择优招聘花了不少心思。在他的心目中,一名优秀的大物老师或许不必在某个专业方向上特别精专,但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全面,并有着在教学中积累起的丰富经验,这样才能在学生最需要夯实基础的本科阶段,教给他们最准确无误的知识。
周沧涛对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同样进行了许多思考,“我们会建构起有深技大特色的物理实验室,一方面体现在专业方向的侧重上,另一方面则是更好地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不但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建立,对一所学校中其他理工类专业的成长都是有益的。周沧涛希望通过建设好工程物理学院,带动学校每个学院的学子掌握更为扎实的物理知识,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地基。
对于工程物理学院未来规划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周沧涛充满了信心:“研究团队中有许多优秀人才,我们将结合自己的优势与研究方向去开设课程与专业。”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需要诸多来自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团队中的许多优秀人才同时身兼工程物理学院教师的职务,他们的专业方向相关度、以及在一个共同目标的引领下于科研工作中产生的凝聚力,都将推动着学院在专业设置更合理、体系更完备的道路上进发。
周沧涛院长在重点实验室评估考察会议上发言
随着深技大2019年首次独立招生,今年9月,工程物理学院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周沧涛对学生们的未来成长充满期望:
“大学是人生中最后一个有大班级、大团体的地方了,即便继续在校园里读书,硕士、博士阶段大家也会分流到不同的专业,周围的同学会越来越少。希望同学们要珍惜这样的机会,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大学里去学习、去努力、去生活!”